A- A+

機器人大未來---千億美元商機,台廠花落誰家

產業評析   2017/04/05

受到人工成本不斷上升,以及生產精密度的要求不斷提高,機器人、機器手臂或是自動化設備採用於製造業早已行之有年,並在曾經以世界工廠自居的中國官方自十二五計畫開始推行智能製造,快速推升了整體產業發展。如今受到川普當選的激勵,推行美國製造將進一步衍生自動化需求,不僅給予市場商機更大的想像空間,ROBO-STOX ETF更寫下掛牌以來新高。

近幾年製造業生產的思維變革,讓機器人這個推行已久的概念開始受到重視,特別是,製造業定義過去工業生產發生過四次革命,第一次為蒸汽機的發明,取代了部分人力需求,其次則為導入電力作為動能的大規模生產,第三次則是開始進入自動化生產設備,並到2011年德國丟出了工業4.0的概念,將原有的自動化再結合互聯網及各樣數據分析,融合智能工廠與智能生產兩面向,甚至未來在人工智慧(AI)的運用,人類過去需要扮演決策的角色也將被取代。

因此,在製造邏輯走進新的世代,除了在軟體部分持續增加的商機,硬體部分預料對於包括機器人在內的自動化設備也將維持高速成長。此外,不僅僅在生產製造端,服務業的人力同樣陸續出現短缺的情況,無論是熱銷的掃地機器人,抑或是結合POS功能的點餐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也逐漸成為產業中的顯學之一。

尤其是在醫療的部分,醫療風險的糾紛頻傳,加上從業人員增加速度跟不上高齡化的世代來臨,根據IFR預測,截至2018年以前全球醫療機器期銷售量平均年增率將達三成,也讓這塊市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當中,又以在那斯達克掛牌的Intuitive Surgical(ISRG.US)最為出名,所推出的達文西外科手術系統擁有精準微創手術的功能,將可降低患者時間與用藥。

其他如全球醫療器械巨頭公司美敦力(Medtronic)、嬌生(Johnson & Johnson)及加拿大泰坦醫療(Titan Medical)也都已經有相關的合作開發案或產品投入市場。當然,自動化產業從中國官方十二五計畫開始力推智能製造,高價值生產轉型之後,也一度受到市場關注,掀起機器人旋風。

而這一次再次吸引市場關注的焦點,來自於川普執政後力推的美國製造,意圖給予美國人民更多的工作機會。但是,若從經濟學的最佳化配置,對於先進國家來說低階的製造業工作加上生產成本的考量,美國製造將不具競爭力。因此,站在利益的角度來看,回流的將是具備先進製造的產業,如半導體、汽車等。

換句話說,重啟美國製造,推升的將是自動化和工業機器人的需求而不是人力,從此不難理解為何包括阿里巴巴、鴻海在內相繼宣布投資美國,特別是富士康一直耕耘的機器人領域,未來美國市場將是很好的出海口。

當中,目前全球超過五成的工業機器人應用於汽車產業上,成為最有本錢回流的產業之一,同時在策略上若將美國生產基地作為進一步高度自動化的練兵,並於未來複製到其他國家工廠,對於一直追求成本降低為導向的汽車業者來說,具備討好政府又利己的效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受到川普政策的激勵,吸引了敏感度極高的資本市場,反映在以追蹤自動化產業個股的ROBO-STOX ETF上面,可以發現去年11月川普當選之後,指數一路走升並於近期創下掛牌以來新高,並且這一股外溢效應同時也蔓延到與國際趨勢連結度極高的台股上,檯面上相關概念股陸續表態上漲。

特別是,在ETF當中的80餘檔成分股中,台灣就有六家上榜家數,僅次於美國、日本、德國,包括東元(1504)、亞德客KY(1590)、上銀(2049)、台達電(230 8)、研華(2395)及凌華(6166)。當中,若以ETF持有個股之市值占ETF整體權重來看,上銀目前以2.36%占據龍頭寶座,成為另類的台灣之光。

由此可見,台灣廠商於自動化產業已經受到國際的肯定,不過實質上需要關注的是,工業機器人產業呈現大者恆大的趨勢不變,全球前五大製造商發那科、庫卡、ABB、安川電機、川崎重工合計就囊括了六成市場,對於台廠要如何成功突破重圍將是不小的考驗,尤其是要能夠達到國際大廠的產品階段,根據IEK報告顯示,從機器人的設計量產並到銷售與建立售後服務體系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這部分對於台廠就立下不小的進入門檻。

此外,不僅僅要與歐美大廠競爭,還要面對有官方政策扶持撐腰快速崛起的中國業者,如新松機器人、新時達、埃斯頓等。所以面對機器人整機來看機會或許不多,不過在其他領域如氣動元件、工業電腦或是系統整合廠透過工程服務結合機器人應用,提供自動化生產的解決方案,無論是在面板、半導體業多家廠商都已有成果。

同時在景氣回升帶動資本支出擴張之下,包括盟立(2464)、帆宣(6196)等在手訂單皆可以樂觀看待,並且將會是未來台灣在搶占自動化一環商機,持續努力深耕的方向之一。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