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改變世界的指標,從BRIC到FAAMG

產業評析   2017/06/26

以下的場景已經在你我生活周遭發生中;從早上起床透過聲控Amazon Echo來播放音樂、閱讀有聲書、朗誦新聞頭條、提供交通及天氣情報、以及控制家電與電燈,然後出門只需拿蘋果iPhone就不用帶現金去星巴克吃早餐,接著開著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Tesla(TSLA),在車上上網看臉書或進行遠端會議。下班之後,也不需要到賣場或零售店去購物,只要上亞馬遜或阿里巴巴網站就可以一次購足,且在幾小時之內透過無人飛機就能運送到家門口。

回到家中,用三星OLED電視,透過Netflix線上影音平台,挑選喜愛的影片。倘若生病需要開刀,外科醫師不必親自執刀,醫師只要坐在控制站前,埋首螢幕,手腳並用,操作由直覺外科(Intuitive Surgical)公司生產的達文西(Da Vinci)系統機器手臂,為病人執行開刀任務。

之所以能實現上述的生活情境,背後則需高度仰賴高通(QCOM)、台積電(2330)、博通(AVGO)、Nvidia(NVDA)、三星電子(005930.KS)等半導體大廠的晶片,以及亞馬遜(AMZN)、Google(GOOGL)、騰訊(00700.HK)等雲端大數據資料中心。

高盛在2001年由前董事長歐尼爾(Jim O''Neill)率先提出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簡稱BRICs)的架構,當時他預測巴西、俄羅斯、印度與中國等新興四國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成長主要引擎;並且BRICs訴求的是人口優勢及低經濟基期帶動的高成長。

然而,6月9日美國二大科技股指數Nasdaq與費城半導體指數,在盤中出現創高之後隨即重挫的走勢,歸因於高盛證券出具報告點名五大科技股FAAMG─臉書(Facebook)、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與Google,股價漲幅過大、本益比過高,導致當晚這五檔個股股價出現重挫,平均跌幅都達3%;這也引發市場一陣恐慌,擔憂是否重演2000年網路泡沫。

歷經10多年,如今Nasdaq更創下歷史新高,來到6341點,而費城半導體指數也創了17年新高,來到相對高檔位置;這波漲勢的背後推手即是科技巨擘們所主導。從美國、日本、香港、韓國、台灣等地股市的科技股市值與市場賦予的高本益比,即可清楚看出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將聚焦在半導體、人工智慧(AI)、物聯網、雲端大數據、電商新零售、機器人、自動駕駛等領域。

最具代表性的企業莫過於成立於1994年、於1997年在Nasdaq掛牌的亞馬遜,當年以每股18美元掛牌,透過不斷創新,如今股價一度漲上1000美元,本益比高達185倍,跌破許多人的眼鏡。就連股神巴菲特也說自己看走眼,後悔當時錯過投資亞馬遜的時機。

從網路書店起家的亞馬遜,成功打趴了實體書店與網路書店,從書切入後再跨入更廣闊的綜合電子商務,在零售上對手除了電子商務平台對手像是Ebay與實體通路如Walmart和Macy’s都明顯受到亞馬遜日益壯大的衝擊。

日前亞馬遜更宣布以137億美元收購販售有機食材的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後,歐美零售股和醫藥零售股應聲重挫,這將徹底填補亞馬遜於食品雜貨的弱項。如果未來幾年再配合免排隊結帳商店Amazon Go,亞馬遜可望成為第一個市值超過1兆美元的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亞馬遜公司內部工程團隊設計出一軟體平台Amazon Web Services(AWS)來管理分散式、虛擬化伺服器與各類雲端資源。後來亞馬遜發現其他網路公司有類似需求,因此在2005年就開始與客戶簽約,私下提供此平台來管理雲端資源;後來終於在2006年將平台對外開放。之後,微軟、Google與IBM也紛紛推出同類產品,不過,亞馬遜AWS在美國公有雲市占率已逼近四成市占率,遙遙領先微軟與Google。

有「中國的亞馬遜」之稱的阿里巴巴,不僅是中國市值最大企業,更主宰了中國的線上零售業,透過其子公司天貓,超越最大的競爭對手京東商城的市占率2倍以上,占中國電子商務的56%。日前阿里巴巴執行長馬雲表示,阿里巴巴不再是公司,而是經濟;更誇下豪語20年後,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將是阿里巴巴。

自從Google AlphaGo在圍棋上陸續戰勝世界棋王李世與柯潔後,AI人工智慧成為全世界關注的關鍵技術,然而,AI也策動了繪圖晶片(CPU)需求,由於GPU在深度學習應用上的效能勝過中央處理單元(CPU),加上資料中心、遊戲、車載等市場對GPU需求持續大增,帶動GPU霸主Nvidia近1年多來股價大漲至2.5倍以上,總市值也大幅攀高至900億美元,已超越全球行動晶片龍頭高通。

隨著Nvidia股價與市值不斷創高,台灣之光台積電(2330)成為最大的受惠者。因為一直以來Nvidia都是台積電重要的合作夥伴,再者,因台積電在高階先進製程不斷進化,並且未來將聚焦在行動運算、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物聯網等四大平台,使得股價也大獲外資法人青睞,股價一路創高,總市值更超越對手英特爾,更加奠定台積電在晶圓代工的龍頭地位。

日本軟體銀行(9984.JP)近年來利用龐大現金流不斷推動海外併購,至今旗下事業包含美國電信業者史普林特(Sprint)、英國晶片業者安謀(ARM)及雅虎日本。下一階段軟銀社長孫正義表示:「智慧機器人將成為下一波資訊革命的主要推手。」,因此,已將機器人定位為公司的主要事業領域之一,不僅開發出人型機器人Pepper,日前更收購Alphabet旗下兩大機器人事業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及SCHAFT。

與軟銀關係密切的鴻海(2317)也積極拓展機器人布局,旗下沛博科技與軟銀機器人公司SBRH合作,強攻Pepper機器人在台商用化,今年鎖定新零售,目標明年上半年前布建1000台,並規劃進軍智慧家庭。

這也讓外資麥格理證券出具報告,指出電動車、機器人等大趨勢,將成為鴻海未來的獲利利器;並將股價目標價上修至200元,激勵鴻海近日股價飆漲,市值逼近新台幣2兆元,緊追在台積電之後。

市值已超越美國通用與福特二大車廠的電動車大廠Tesla,日前市值更一度超越德國豪華車商BMW。

儘管Tesla營運一直虧損,但股價卻一路狂奔,改寫歷史新高;最大原因莫過於Tesla顛覆傳統車廠的營運模式與造車工藝。同時,Tesla大膽採用最新的科技配備在車輛系統上,且領先傳統車廠開發自動駕駛技術,創新讓Tesla市值無怪乎扶搖直上。

因此,如同打進蘋果供應鏈,只要能有Tesla光環加持的零組件廠,股價自然會大漲,像是鋰電池供應商日本Panasonic、國內的減速箱齒輪供應商和大(1536)、電池管理線束的貿聯KY(3665)等為代表,不過,為了去化Model 3龐大訂單,近來Tesla積極擴大尋求其他零組件供應商,使得檯面上出現許多新Tesla概念股。

例如:蘋果連接線大供應廠之一的立訊,近期傳出拿下Tesla Model 3 10條以上防水線。由於立訊是宣德(5457)最大股東,宣德的連接器也獲Tesla認證,未來立訊與宣德將聯手供應Model 3。

此外,像是車用扣件恒耀(8349)、散熱風扇建準(2421)與導線架順德(2351)等都是新Tesla概念股,也部分沒有搭上原有Tesla供應鏈的資金,開始追逐新Tesla概念股。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