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中國芯」如何突圍?

總經評論   2018/04/30

美國商務部日前宣布將對中興通訊實施長達7年的出口禁令,此事發生在美中貿易戰的背景下,引起各界高度關注,包括中共國家領導人、各級官員、企業界、學界、官方媒體都對此發表了看法。同時也引發了對半導體產業現況的關注,自主發展多年的「中國芯」,到底實力如何?

  「中國芯」的議題,過去幾年在A股發酵多次,也曾經是兩會期間的熱門話題,不過當時討論的是圓珠筆的筆芯,而非芯片(chip)。

  2016年初,總理李克強在1次會議上承認,中國企業連圓珠筆的筆芯都不能生產,需大量仰賴進口,因此中國還稱不上是製造強國。為了將數百億支圓珠筆都裝上「中國芯」,中國企業大約花了5、6年,才實現從無到有的生產突破,並且在去年的兩會上公開發表成果。

  圓珠筆事件大致可以說明中國缺乏工業核心技術的現況,而此次中興通訊可能遭美國供應商斷貨,通信領域芯片自給率不足,導致訂單無法交付,除了反映出中國芯片困局,同時也衍生1個更大的議題:「中國芯」如何突圍?

  根據中國賽迪智庫的數據顯示,中國半導體產業正處於高度成長期。去年整體產值將近5100億人民幣,年增17.6%,與全球半導體產值年增幅度相當。其中,IC設計業產值將近1950億元,年增28%,是成長最快的環節。

  對照研究機構IC Insights的數據,中國IC設計業同樣在全球市場扮演重要角色。去年市占率達11%,位居全球第3,只低於台灣的16%,美國的53%,共有10家中國企業擠進全球前50大IC設計公司。需要注意的是,銷售額主要來自母公司華為、中興的海思半導體、中興微電子分居第1、第3名。

  中國芯片困局似乎從數據上看不出來,設計水準應與國際相當。以麒麟處理器晶片頗獲好評的海思,以通訊IC為基礎的中興微電子,去年營收年增率都在25%以上,高於多數全球同業。出貨量大幅成長,又意味著供應集團內部的芯片達到一定比例的自給率,似乎不至於在美方切斷芯片供貨後,立即呈現休克狀態。

  即使中興通訊在高階芯片自給率不足,華為的崛起,仍可能令戰局改觀。去年華為營收規模超過6000億人民幣,是中興通訊近6倍,約阿里巴巴的4倍、騰訊的3倍。在年報中,華為透露目前從事研發的人員約8萬名,占員工總數45%,去年總研發投入高達897億元,在全球企業中高居第6。

  在中資企業中,華為的國際化程度最高,營收超過半數來自海外,成功模式不同於中石油、中行、建行,也不同於騰訊、阿里。在全球通信設備領域,華為與思科是雙寡頭,多年來陸續擊退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易立信等歐洲大廠,全球市占率33%,約與思科相當。

  按理說,即便美國制裁了中興,如果華為研發能力夠強,應能與之抗衡,或者發揮一定的制衡作用。但是在此次貿易戰中,中方的態度明顯不夠強硬,似乎是揭了中國芯片的底牌,在通信設備涉及的眾多半導體元件,高度依賴Intel、德儀、ADI、賽靈思等美國大廠。

  一旦上升到貿易戰的層級,半導體的尖端技術也能成為決勝籌碼,偏偏中國在這方面很吃虧,因此,內地媒體也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案。其中,比較普遍的說法是以市場為抵制,由於中美經濟高度捆綁,中國可以在其他方面抵制美貨。不過這種做法已有薩德事件的前例可循,先前因韓國安裝薩德反導彈系統,原本市場預期三星及韓企的中國業務將大受影響,結果卻與預期相反,三星的業績與股價反而持續走高。

  另一種方法是在貿易戰中引進新的要素,與台廠結盟,或拉台積電入夥。中國每年花2000多億美元購買晶片,賣家是世界晶片列強,生產製造幾乎由台積電包辦。拉台積電入夥,等於中方也具備了切斷對手供貨的能力,這種做法像是尋求庇護,好比是從不好惹的人手裡買來1張護身符,既節省了大量資源投入,又能獲得一定的安全度。

  在貿易戰中,壟斷全球高階晶片供應的台積電,其實也具備了強大的損傷能力。日前,台積電可能赴A股IPO或發行CDR的消息,在內地廣為流傳,或許其中就隱含了對美中貿易戰的戰略思考。不過,拉台積電入夥也許能在短時間內起到嚇阻作用,但明顯違反自由市場經濟,在很大程度上無法成為現實。

  經過多番檢討下來,芯片國產化似乎仍是唯一的道路,對於國家安全至關重要。幾年之後,「中國芯」如果能在國防、工業領域達到一定程度的自給自足,已經很不容易了。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