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集團股市值膨脹,誰最強?半導體及金控股獲利暴衝,股價爭氣

總經評論   2021/11/29

台灣出口表現強勁,上市櫃公司繳出亮眼獲利成績。上市櫃第3季淨利高達1.18兆元,前3季稅後獲利合計達3.22兆,最大推手是貨櫃三雄加上台積電(2330);貨櫃航運的長榮(2603)、陽明(2609)及富邦金(2881)、國泰金(2882)等,獲利都逾1000億元以上,單是5家公司就大賺9500億元;預估在十月出口持續超過400億美元下,全季獲利有機會向9000億到1兆元挑戰。換句話說,今年上市櫃總獲利將達4.2兆以上,創下歷史紀錄。以此推估,明年配息應有2.6兆以上,台股來到17600點附近,預估值利率還有3.5%以上,名列全球前茅。重點是國內外機構普遍預估明年台灣經濟成長還有3.5%以上機會,有助台股低檔支撐。

台股今年排名總市值增加第1名的集團依舊是台積電(2330),累計增加2.41兆元獲利、或16%,當然台積電一家增加總市值超過同集團股增加總額,雖然台積電今年股價僅上漲約16%,但股本夠大,所以增加總額最多。而有台積電產能奧援的晶片雙雄AMD及賽靈思,股價大漲超過5成及1倍以上,若再加上聯發科(2454)上漲超過4成,台積電這家火力強大的晶圓代工軍火庫,總市值增幅相對是小的,且EPS預估也有22至23元,持續成長。惟如同前任董事長張忠謀所言,地緣政治影響,如今真的壓抑了台積電股價的上漲。包括美國、日本、台灣乃至德國都邀請台積電投資,而台積電預估未來3年資本支出超過1000億美元,大筆投資背後就是要提列折舊,且進入3奈米、2奈米價格高,除了蘋果外,其他IC設計公司是否願意付大量資金投產還待觀察;更何況中國掀起排台潮及三星低價搶單,變數增多,以至於外資儘管大賣超已告一段落,轉為小量買進,台積電股價卻沒有像前兩年一般大漲。只是展望未來高科技趨勢,在獨吃蘋果通訊及電腦晶片外,元宇宙、低軌道通訊、自駕車,甚至5G到6G晶片還是必須仰賴台積電供應,可以說沒有一項高科技能將台積電排除在外!況且對於3D高階及堆疊封裝,加上小晶片,首推台積電。若EPS能如原先預期在未來兩年向28元推進,股價應還有上漲空間。

今年泛聯電集團,總市值增加超過1500億元的有聯電(2303)、聯發科(2454)及欣興(3037)。聯電有力積電(6770)及在美國掛牌的格羅方德(GFS.US)刺激比價,兩家公司獲利都不如聯電,而聯電股價低於力積電,總市值約8000億元也不如格羅方德的9千億元,聯電排名全球第3大晶圓代工廠,且至少未來兩年連物聯網、汽車電子相關IC需求被電動車帶起來,而這些IC並不需要很高階的製程,保住聯電產能利用率及獲利。聯電下半年營收增加不到2成,但營益率快速跳升逼近3成的本世紀最高,顯然就是受惠漲價效應。股價仍具盤整力。

聯發科實力早就超過聯電,但過去是從聯電分出來,所以將之列為泛聯電集團。近期該公司發布5G旗艦晶片天璣9000,採用台積電4奈米製程,預計搭載天璣9000的智慧型手機將在2022年第一季亮相,將領先其他台積電重點客戶約半年時間採用4奈米製程|包括高通、蘋果乃至三星,這是相當了不起;另外,聯發科在無線晶片WiFi 6/7等都有所斬獲,加上轉投資PMIC狀況佳,今年該公司EPS預估超過65元,明年有機會更上一層樓。11月以來對手高通在部分轉戰物聯網及汽車晶片獲市場認同,股價大漲5成,就看聯發科未來獲利何時超過高通。說實在,該股PE相對是低的。

再來是ABF板的欣興(3037),5G、物聯網等世代要求高頻高速,必定需要ABF板,所以今年包括南電(8046)及景碩(3189)股價都大漲,重點是產能已被大廠包下,每家公司都投入至2、300億元以上擴廠,最快也要24年才會出來,在此之前缺貨狀況存在,以至於內外資都調升股價及獲利評等,這點還未改變。3檔個股今年都大漲,總市值都增加超過1500億元,預計明年還是看好,但是速度可能較慢。

總之,半導體明年狀況不錯,不過明年泛聯電集團總市值增幅可能較不如今年,但是低檔有強大支撐。

在傳產集團方面,今年長榮、富邦及國泰集團總市值都明顯增加,長榮(2603)受惠運價今年超過倍數上漲,獲利直上雲霄,前3季稅後獲利高達1582.79億元,折合每股29.92元,創下歷史紀錄。預估全年獲利將超過2000億元以上,一家公司獲利足以接近台塑3寶總獲利,確實驚人。而股價儘管從高檔腰斬,全年總市值增加仍超過4000億元,排名台股單一公司第3名。

長榮航(2618)在客運部分轉成貨運,加上疫情轉淡,虧損金額逐漸降低,股價全年漲幅也近一倍。由於運價仍未明顯回檔,未來長榮公布配發今年股息將與股價息息相關:若每股賺40元,只要配發三分之一就有12元,以目前股價計算,殖利率高達10%,股價低檔將具有較大支撐。長榮航情況不一樣,長榮海是跌深反彈、長榮航則是股價創近6年新高的多頭走勢,只要月線不破,看到30元似乎不難。

富邦金(2881)及國泰金(2882)今年總市值增加也破2000億元,總算較過去幾年積極,也帶動金融金融指數漲幅超過30%,是近幾年來首次超過上市指數漲幅。國外投資賺錢,加上國內股市熱絡,使得兩家金控獲利大增,前3季獲利都超過1200億元,全年上看1500億元。富邦集團旗下還有網購熱門的富邦媒momo(8454),股價超過1600元,今年以來總市值增加逾1800億元,最高時增加逼近2200億元,與聯電增加金額相近,盛況可見一斑。另外加上台灣大,富邦集團3家公司今年總市值增加超過5500億元,超過長榮集團增加金額,居股市第3名,威力頗大!

國泰金由於兄弟拆夥,若單一家國泰金今年總市值增家逼近2800億元,也是相當驚人。公司認為,高利率保單逐漸結束,未來將以低利率保單為主,獲利可期,加上國內外股市操作有一套,除非遇到金融海嘯或歐債危機等,否則利率緩升,未來兩年獲利應將逐步提升,管理者也認為可酌量買進,拭目以待吧!

今年台塑(1301)、南亞(2408)及南電(8046)雖然獲利都創歷史新高,前兩者每股獲利將超過10元,但是股價除了南電外,大多是緩漲。台塑集團旗下主要十家公司前3季稅後已賺2222億元,集團總獲利全年有機會挑戰3000億元,僅次於台積電集團。該集團追求穩健獲利及穩定股價為主。預估今年台塑4寶EPS介於6.5至11元,明年配息推估應相當大方,相對股價低檔支撐就較強。

今年台股上漲超過兩成,但是過去一向較活潑的被動元件廠國巨及華新集團表現卻不出色,尤其國巨總市值還下降。

3年前國巨(2327)一度登上千元以上當股后後,近兩年不斷進行旗下公司合併、產品整合,今年底國巨及奇力新(2456)將合併;去年國巨則以花500億元,合併美商基美。基美主要產品是陶瓷電容、鉭質電容、電磁及感測元件、薄膜及電解元件等。基美的特色在於,長期耕耘高階車用電子、工業規格、航太及醫療領域,並且布局智慧手機、雲端網路、無線通信、綠電能源及5G設備等先進技術,在全球有超過1600項商標及專利。

透過併購,國巨集團可擴大提供客戶在電子零組件1次購足的服務;此外,讓國巨得以進入高規格導向的日本市場,持續強化國巨在車用電子、工業規格及5G等利基型市場的完整布局;正值動電動車開始席捲市場,歐美國家陸續公布停止生產汽油車時間表,汽車電子占汽車產值分量越來越重。

國巨目標希望2023年能推升到80%來自於高階應用特殊品市場,標準型市場占比降至20%。去年國巨營益率是26.41%,今年前3季則提升至27.64%。相信22年在汽車電子用量更多下,毛利率可再提升。

國巨前3季EPS為36.63元,預估全年約可達47元附近,僅次於18年的79.23元。若明年營收再成長2成,相信EPS有機會挑戰55元以上。今年國巨股價下跌約1成,若以明年EPS可達55元以上,約是18年的7成,18年當年國巨最高價為1310元,那麼國巨股價向上挺升應是肯定的。尤其指數今年大漲兩成,不少個股創天價、千金股也超過12家,以國巨競爭力及PE是較低基期了,是來年可注意標的。

過去一向有股市風向球之稱的華新集團,與國巨不斷併購不同,以穩健經營為主。華新科(2492)今年股價處於跌勢,但是其他都是上漲,集團總市值增加超過800億元,前3季EPS超過3元除華新科外還有新唐(4919)、瀚宇博(5469)、信昌電(6173)、精成科(6191)等。

其中IC設計的新唐(4919)及PCB的精星(8183),漲幅都超過1倍。新唐去年收購日本 Panasonic半導體相關事業,該事業體包括影像感測技術、MCU微控制器、半導體元件(MOSFET、RF-GaN)等,產品中僅MCU與新唐有衝突,其餘皆為新領域。新唐指出,22年將出現多款新產品,主要來自日本子公司。針對PMIC,新唐已經有9個電動車客戶,但明年足跡擴大至電動自行車和電動汽車;MOSFET除了行動市場外,將滲透到汽車音響市場;用於數據中心的ESS預計成為未來發展另一領域。外資認為市場仍低估收購松下所帶來的加乘效應,所以將目標價維持在200元。新唐前3季EPS4.44元,全年上看6元,已創近十年最高,除外資調升目標外,投信買進也相當多,逢低可注意。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